两天公号涨粉50万,“心跳实验”如何引爆95后社交?
概率论团队
微信好友成百上千,而你依然一个人吃饭,打开聊天框,也想不出开场白。
为了试着打破这种僵局,“概率论”发起了一场“心跳实验”:
参与者选择一个实验项目,比如“做ta一天女朋友”“请ta吃饭”,并设置“第x个访问实验页面的人”作为实验对象,转发至好友或朋友圈,等待实验对象的产生。
看上去像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转发抽奖,符合设定的人成为“手气最佳”,得到与发起者互动的机会,或者说,一个打破僵局理由。
出乎意料的是,活动发起10分钟后,后台由于参与人数过爆陷入瘫痪;上线后48个小时,活动PV(页面浏览量)超3000万,参与人数达600万,为公号“概率论”带来50万新增粉丝。
这场实验为什么会如此成功?我们与“概率论”创始人秦昱莹聊了聊背后的心跳故事。
600万人参与的心跳实验,
成了95后分水岭?
10月24号晚上,96年的噜噜发现很多身边的同学在朋友圈转发一个名为“第x个点开的人,我为你xx”的链接。
第x个点开链接的人,发布者可能会:做你一天女朋友,给你介绍对象,请你吃饭,陪你聊一小时天……有近30种设定。
那天噜噜正好面临实习工作的压力,想找个人聊天,所以跟着转发了一条朋友圈:第6个点开的人,我陪你聊一小时天。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担心抽中了不熟的人,一起吃饭唱歌看电影可能会很尴尬。
最终,第6个点开的是噜噜实习应聘期间电话面试过她的HR,对方在评论区留言后,他们就在微信上聊了起来。
“我们聊了虽然不到一小时,但是他非常开导我——他也是实习生,但做得比我久,就分享了一些他的经验,重点就是让我明白,要学会从学生身份尽快向职场人身份转换,把自己当成正儿八经要为公司效力的人,而不要觉得自己还是学生就可以打酱油。很感激他,也许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自2015年11月开创至今,“概率论”大致已发起近140场活动,“心跳实验”只是其中之一。此前更为人所知的是“一周CP”:根据报名用户的年龄、性别和所在地匹配CP,匹配成功后共同完成规定任务,一周后解散。
噜噜就是因为两年前一场“一周CP”活动成了“概率论”的粉丝,“那时候想就当多认识个朋友,万一不小心能脱个单呢”。
不过,同样是90后,93年的yaya就几乎没有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心跳实验”。
“我陪你聊一个小时天这种赤裸裸的邀请让人有点畏缩,万一尴尬了呢,而且愿意陪聊这种事,多少会显得自己空虚寂寞冷吧?”
也可能是因为步入了职场,让她对发朋友圈这件事有了更多顾虑。朋友圈不比当年的QQ空间和人人网,同龄人轻轻松松地打成一片,没有工作后复杂的人际关系。
“我们也没想到这个活动的圈层会这么明显,可能一部分原因是活动社交属性比较强,工作蛮久的人可能这方面欲望会削弱,而且活动还是有冒险的成分,确实不知道谁会被选中,他们可能不一定像95后接受度这么高。”秦昱莹说,这次参与“心跳实验”的用户,有80%都是95后,而且很多人会转发很多次,反复地玩。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概率论”有70%的用户都是集中在18-25岁的年轻人,25岁以上占15%,其余基本是15-18岁的初高中生。
96年出生的秦昱莹是“概率论”团队中唯一的95后,今年刚大学毕业。这个年轻的90后团队目前将近30人,自身也是“概率论”的用户。
秦昱莹
在这场“心跳实验”中,秦昱莹被一个朋友抽中,对方的实验项目是为她画一个头像。
“他过了5分钟给我发过来一张图,有点丑(笑),但他说自己选的任务跪着也要做完,给我发了之后,他过了五分钟又发了一个同样的实验,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后台有人跑来告诉他们,说自己发出来的实验被自己的男神抽中了,对方答应了她请看电影的邀请。
除此之外,秦昱莹说他们收到更多的反馈,是久未联系的朋友因此开始有了一些新的交流。
她对此很满意,觉得这很符合他们对这项试验的定位:熟人关系链中一个比较好的、持续性的社交工具。
为你的怯懦,懒惰和尴尬
找一个贴心、分寸和体面的理由
目前,“概率论”的公众号粉丝数已超200万。
此外据新榜公众号回采显示,自2015年11月10日至今,“概率论”共发文515篇,其中包含323篇10w+,点赞最高的一篇是《“敢不敢赌我喜欢你?”》。
与“概率论”一贯的风格类似,无论是“一周CP”还是“心跳实验”,这些“轻社交试验”都是在探索如何让人与人之间更自然地产生联系,以及如何为被互联网颠覆的人际关系,找到解冻的路径和出口。
比如如何让单身宅居的年轻人破开蚕茧,彼此相遇;如何让人们与失联好友的关系重新激活;如何打破社交印象中的固有偏见……
“概率论”用了一个“房屋”的概念:他们搭建一条街道,街道上会陈列功能、规则不同的房屋,定期开发,房客(即用户)通过进入特定的房间,认识新的朋友。
这里的“房屋”,就像是为脆弱的社交关系套上的保护壳。相当于为人际关系中那些怯懦、懒惰与尴尬,事先找好贴心、分寸而体面的理由。
除了“心跳实验”,“概率论”最近一次搭建的房屋是和《心动的信号》联合开启的线上版心动小屋,也可以理解为线上版《心动的信号》。(《心动的信号》是最近刚播完的一部热门综艺,韩版为《heart signal》)
他们的背景都是越来越快的城市生活催化了人们的孤独指数和社交焦虑,“概率论”通过“一周CP”等活动为用户搭建虚拟的社交房间,而《心动的信号》直接让几个年轻人下班后住到同一栋屋子,通过发布任务为他们提供交往下去的理由。
新榜:一开始怎么想到做这样一场实验?
秦昱莹:其实一开始是想做一个偏后台陌生社交的活动,后来想到“第x个打开”这个点很适合放在微信这一个熟人生态起做。
因为我们可能有很多僵尸好友,不那么熟悉或者关系淡掉的朋友,但没有和他们再次开始一些社交和交流的由头,而这个活动可以帮大家激活过去的一些好友关系。
新榜:这些实验项目或者说关键词,是怎么设置的?
秦昱莹:我们当时的想法是做一些比较容易被实现的社交实验项目,不要难度系数太大,或者不太切实际的,所以其中包含了一些你可以在线完成的,比如给她画一个头像,包括请他喝杯奶茶,都是可以在线完成的,而有些是线下,比如请他吃饭,一起去看电影等等。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朋友的情况进行选择,在做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他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可能能够为朋友做的,或者期待朋友为他们做的一些事。
新榜:不过抽中的也不一定是愿意互动的。
秦昱莹:对,就是一个概率事件。所以他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审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其实朋友圈有很多人你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的,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人,我们其实可能可以再做一些交流的,之前只是因为这种社交关系的膨胀,没有这样一个机会。
新榜:这个活动还会有后续吗?
秦昱莹:之后可能会出一些新版本,2.0、3.0版,甚至可能会跟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品牌进行深度合作,挖掘一些新玩法和内容。
我们自己也会分析,比如之后的版本,可能会针对再上一些年龄层的受众,可以让他们跟自己的一些朋友以及工作上认识的伙伴产生进一步的联系。现在整个画风包括颜色、UI设计确实偏年轻化。
新榜:你们发起了140多场活动,一般有多少人参加?
秦昱莹:平均每个活动都有4万的保底参与量,一般基本会有6-8万人。文章转化到参加活动,转化率大概在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左右。
新榜:你们的大部分活动其实都涉及到“如何引导两个人不尴尬地交流”,以及“如何匹配交流对象”,能聊聊这方面有什么技巧吗?
秦昱莹:匹配这件事,我们最开始思考过是不是要加入更多的算法或者一些规定,包括兴趣匹配,设置一些有相同元素的问题等等。我们最早开始做社交活动的时候,做的兴趣匹配,结果发现测下来重合度很高,大部分都是电影、阅读、旅游。
我有一个交往很多年的好朋友,填的也是电影旅游和阅读,但我知道他根本不喜欢这些事情,他连上海都没出去过,他说因为我不知道要选什么,好像自己对这些比较感兴趣。
后来我们深度地去分析,发现周围大部分人对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这件事情并没有这么强的认知,如果用兴趣爱好作为他们中间的桥梁是不够的,而且会导致陷入尬聊。
新榜:还考虑过其他匹配模式吗?
秦昱莹:我们也想过是不是让他们自己提出需求,我们进行配对。
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可能对自己的定位也是模糊的。我说我是一个比较开朗的人,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我说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可能也并不是,我觉得我长得很好看,可能也并不至于(笑)。
中间会有一个认知差,这种认知差导致如果按照受众自己的判断去匹配,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还会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你只会遇见你预期中的人。
你可能永远在我们这边认识的就是跟自己一个圈子或者相同类型的,但是我们觉得社交最重要的一个行为动机,应该是让你去发现,交换信息,然后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果你只是那你会重复性地去进行一些重复性的社交,它不能给予你更多新的东西以及力量,也不能让你看到自己的一些多样性。我们不觉得这是好的社交方式。
新榜:你觉得好的社交方式是什么样的?
秦昱莹:我们希望他能够在我们这里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你可能会跟他们成为朋友,也可能不会,你可能会跟他们去谈恋爱,也有可能不会。
你甚至有可能会在这边遇到一些原先觉得很讨厌的,或者好像不是那么OK的这样的一些人,但是你会在深度沟通之后,发现他们其实也不错,挺有意思,还蛮可爱的。
***
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在转发“心跳实验”?这是一个暴露年龄的问题。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是能让你早点下班的编辑器。
快手耿哥 | 短视频运营 | 新榜专访 |
马蜂窝 | 运营研究社 | 锦鲤大王 |